祖國西南,母親河畔,巴山蜀水,養育代代中華兒女。創建于1933年的重慶市巴蜀小學校孕育于此,發展于此,服務于此。學校坐落在母城渝中,緊鄰重慶抗戰文化聯合會舊址,歷經歲月的洗禮,周恩來、鄧小平、葉圣陶、鄒家華等先后關心、工作、學習、生活于此,積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蘊,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歷史名校。
“創思想型百年老?!?。巴蜀踐行“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”的辦學理念,秉承教育是“做” 的哲學,持續努力“創造一個新的學校環境,實驗一些新的小學教育”,以培養“頭腦科學,身手勞工,自信、豁達、優雅的現代公民”為育人目標,為學生而辦學校,形成了精神與行動并舉的管理文化,創造與個性共生的課程文化,科學與人文統整的服務文化,形成了“以先進的思想立校,以創新的實踐強師,以厚重的文化育人”實踐體系,探索出一套適應新形勢的集團化辦學模式?!耙慌贫嗥贰迸畈l展,目前已形成直管三校,區內外聯盟校及“1+1+N”牽手學校的辦學格局。
共同經歷,彼此滋養。巴蜀師生家長一起見證生命成長,享受為生命增值的幸福生活,構建起生活實踐、基礎學力、潛能開發三類課程,創設“小學教育巴蜀峰會”等學術平臺,鑄就“素質教育看巴蜀”的品牌口碑。持續十余年“趨合時代,適應潮流;發揚文化,扶植思想”,實踐研究形成了“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”教學成果,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,團隊優秀,集體創新,找到發展素質教育的可操作、可借鑒、把握綜合化實質的行動路徑,用人的力量溫和堅定地迎接未來。
踐行一所小學校的“大作為”,教育情懷和使命。巴蜀以“基石之責”有力地促進公平而有質量的城鄉教育融合發展,持續近20年開展“1+1+N”文化互助項目。其中第一個 “1”,是指巴蜀小學,在項目中發揮研發中心、輻射中心、孵化中心、培訓中心作用;第二個“1”是指區縣牽手學校,通過與巴蜀的互助交流,共進共長;第三個“N”是指以“牽手”學校為支點,帶動N位老師、N個學生、N所學校,進而激發廣大教師的教育情懷和使命,撬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N個效應,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。十年來,巴蜀老師足跡遍及重慶30多個區縣, 200多所學校,學校直接或間接參與活動教師超15000余人次,數十萬人次學生分享到巴蜀優質教育,全國數萬人次教師走進巴蜀訪學。在此過程中,巴蜀通過構建“1+1+N”項目發展模式,有序開展“中國好老師”公益行動計劃,凝練出文化互助“五步工作法”,形成城鄉學?;ブl展共同體,一起辦人民滿意的教育,探索出一條實踐創新之路。
新時期,巴蜀將繼續秉承教育是“做”的哲學,沿著“創思想型百年老?!钡霓k學愿景,用奮斗詮釋初心,用專業承載使命,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,努力讓更多地區和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,無愧于人民教師的無上光榮和夢想。